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:上老老,而民兴孝;上长长,而民兴弟;上恤孤,而民不倍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:上老老,而民兴孝;上长长,而民兴弟;上恤孤,而民不倍。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解释
这一段跟我们讲,治国然后才能平天下。这个『上老老』的上,是指这个国家的君上,国家领导人,君王。这个老老,朱子解释说,「老老,所谓老吾老也」,也就是尊敬我自己的老人。第一个老是动词,表示尊敬的意思、孝敬的意思,第二个老是名词,是我的老人。那我的老人,当然第一个是指我的父母,也包括我的长辈。如果一个国君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尽孝,则全国上下民众都能够效法国君也行孝,所以『而民兴孝』。兴,朱子解释「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」。有所感发,是因为看到国家领导人能够行孝,所以有感动而发起孝心,兴起孝行。『上长长,而民兴弟』,这是讲悌道。君王对于自己的兄长能够恭顺。第一个长是动词,恭顺的意思,第二个长是兄长,名词。民众看到领导人都能够行悌道,所以他们也有感发而兴起恭顺兄长的悌道。
『上恤孤』这个孤,朱子说,「孤者,幼而无父之称」,我们讲孤儿,从小失去了父母的人,这些人很可怜。一个国家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儿、同情弱小,民众也有所感发,兴起怜悯同情之心,也绝对不会背离国家人民。这个『倍』是当背离的背字来讲。这就是说,百姓都能够忠诚于国家、忠诚于领导,不会做出不忠不义之事,更不会有社会的暴乱。所以,当一个社会出现动乱,譬如说发生打砸抢的事件,即使是一个局部的地区,也是会影响到全国。这时候,国家领导人要怎么做?首先要主动关怀那些弱小的无辜的儿童、那些受害的家庭,引起民众的同情,这是唤醒民众的同情心而能够增加凝聚力。
我们记得在去年五.一二四川汶川的大地震发生之后,温家宝总理当天就立即赶赴受灾现场,去视察民情,视察灾情,亲自安慰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。而且温总理感动得都流下眼泪,同情的眼泪。我们看到,大地震之后,全国上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赈灾,多少人捐钱、捐物、捐血,或者亲自赶往灾难的现场做义工。这是什么?民不倍,不会背离仁义。这种仁义之心是领导人唤起来的,所以当时全国上下有空前的凝聚力。真是老子所说的,「祸兮福所伏」,国家受到了灾祸,却使到全国上下同心协力起来,这不就是福吗?这全在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做。真正有爱民之心的领导,在这时候一定会表现出老老、长长、恤孤这些德行。《大学》里面称为,『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』,这叫絜矩之道。朱子解释,絜是度的意思,度量。「矩,所以为方也」,也就是它是一个画方的工具。我们都听过规矩,规是画圆的,圆规,矩是画方的工具。正所谓,无规矩不能成方圆。
这一节经文,朱子给我们解释说,「言此三者」,三者就是老老、长长、恤孤,「上行下效,捷于影响,所谓家齐而国治也。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,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。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,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,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,而天下平矣」。《大学》这节经文是说,在上位的人,能够做到尊敬自己的父母老人、恭顺自己的兄长、怜悯那些孤儿弱小,就可以上行下效。上位的人做出这种德行,居下位的人,平民老百姓也就跟着效法。这种效法速度很快,很快捷,这个捷是迅速。迅速得像什么样?像影,像响,如影随形,如空谷响声。我们的身体在日头底下有影子,身体走到哪儿,影子跟到哪儿,丝毫不会有分离的。这是比喻上行下效,模仿得非常像。这响就像空谷回声,你在空谷里大叫一声,就听到有声音回响。大声叫,回声就大,小声叫回声就小。这是比喻上行下效那种同步性、那种相应性。这就是所谓的「家齐而后国治」。家齐是指这位在上位的领导人能够修身、能够齐家。尊敬老人、恭顺兄长,这些都是齐家的事情。家里的事情居然对国家、全社会都有影响,而且这种影响是同时的,是完全相应的,是丝毫不差的。所以,家齐和国治,一成两个都成,家齐了,国必定也治,家不齐,国就难以治。
下面又说,「亦可以见人心之所同」。因为上行必定有下效,上边的行为便是下面百姓的楷模。为什么?因为人心是相同的。大家每个人的人心当中都有明德,都有本善,都本具仁义礼智信。当任何一个人见到别人做善的时候,他都会生起敬佩、赞叹的心,甚至起效法的心。这个心是属于本善,人皆有之,并不是后天学来的,也不会受环境变化而消失。它只有被埋没,但是它不会消失。被埋没,被什么埋没?被人的烦恼、习气、物欲,总的来说是被妄想分别执着埋没了。只要把这些东西格除掉,便能够把我们本心中的明德、本善彰显出来。上行下效,即可以证明人心之相同,皆有明德,皆有本善,所以才有上行,上位的人做这些老老、长长、恤孤的德行,下面的人才会有效法。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获矣」,这是不可以使任何一个人得不到君主的恩惠。君主的恩惠是什么?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老老、长长、恤孤,都能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,都能够逐渐彰显自己的明德,这是君主对百姓真正的恩惠。到了这个地步,自然就天下太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