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
解释
这是一直往前推,最先在哪里,从最后推到最先。这里讲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』,这是我们的总目标,包括自明其明德,也包括使天下之人都能明其明德。先从治国开始,然后治国先从齐家开始,齐家从修身开始,修身从正心开始,正心从诚意开始,诚意从致知开始,而致知就是在格物的功夫。这个先后次序、本末终始,给我们显示得很清楚。我们来看朱夫子的解释,朱夫子说,「明明德于天下者,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」。所以不仅是自己明其明德,恢复自己自性的性德,而且能够让天下人也都能恢复性德,都能止于至善,这是学习圣学的目标。它不是小乘,是大乘,自度度人。『先治其国』,这个治在古代音是念持,先治(音持)其国,做动词来讲,就是治理好这个国家。但是现在,像朱夫子也都建议,像大学,古音是念太学,他也建议改用现代音,大学。那我们现在都念治,治国,就不念治(音持)国,那也改成现代音比较容易让人理解。所以治国先齐家,齐家先修身,修身先正心。底下朱夫子说,「心者,身之所主也」,我们的身由心做主宰,所以身体的造作,它的善恶就是因为心里有善恶。心善,所做的皆善;心恶,所做的皆恶,心是主宰。所以修身先要正心,正心先要诚意。
朱夫子解释诚意说,「诚,实也。意者,心之所发也。实其心之所发,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」。什么叫诚?你心实了,就是踏实。曾国藩先生曾经为诚字下了个定义,说「一念不生是谓诚」。也就是说心里面还有念头,还有很多妄念,这个心就不诚、不实,它心是飘动的,是浮躁的;这个心没有浮躁、没有妄动,它就实,这就是诚。意者,意是意念,心之所发,就是我们的念头。我们能做到一念,而不生其它妄念,这叫一念不生。所以实其心之所发,就是把我们的念头归一。底下讲,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,归一到哪里?归一到善上。这个善,儒家也讲要执着于善,跟这里讲的一于善,就是这个道理,就是我这个念头归一到善法上。佛家《十善业道经》里面有同样的说法,经上讲,「菩萨有一法,能断一切诸恶道苦。何等为一?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,令诸善法念念增长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」,这段经文解释「一于善」,是最好的解释。这个一,不是说没有,有。而这个一是什么?是善。而且昼夜常念善,念善是心善;思惟善是思想善;观察善是我们的行为善,不容得毫分不善夹杂在我们的心念当中,这叫一于善,万念归一。
这个善,佛家讲十善业道,身不造杀生、偷盗、邪淫,口不造作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,意不起贪、瞋、痴。这十条,身三条、口四条、意三条,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十善。佛家在十善的基础上提升就是五戒,五戒是什么?跟十善条目上很相似,但是它比十善要求更高,五戒是讲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不杀生是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,这个不杀生的戒才能够持得好、持得圆满。假如我心里还想伤害众生,虽然没有想要杀他,但是可能伤害他的身体、伤害他的感情,那是内心还有杀机,杀的念头没断,那会犯戒,因缘成熟他就会犯,遇到机会可能他就犯了。不偷盗是心里面没有占人便宜的念头,这偷盗戒才能圆满。不邪淫,念头里面是清净的,不染着于这些男女之间的关系,如果还有念头上的染着,邪淫这戒也就不清净。不妄语,口业清净,它也包括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。不妄语是不说假话,说话信实;不两舌是不讲是非,不说张家长李家短;不绮语,没有花言巧语,孔子说,「巧言令色,鲜矣仁」,说话说得很好听,脸上都浮现出奉承的样子,很好看,这种人很少仁爱之心,没有仁,不绮语;不恶口是不讲粗鲁的话,不能骂人。这是口业,不妄语。不饮酒是不沉迷于令我们玩物丧志、丧失智慧的这些活动,用饮酒来代表。因为酒会让人沉迷,会让人醉,醉了之后乱性,伤智慧。它也包括凡是令你沉迷的东西,现在讲的赌博、吸毒、吸烟,还有卡拉OK、KTV这些活动。甚至现在特别要说到的,沉迷于网络游戏,沉迷于那些不健康的网站信息,都属于饮酒的戒,迷什么都不行。甚至有人讲,我什么都不迷,我就迷上了足球,是球迷。球迷也是属于迷,也醉在当中。甚至「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在乎山水之间也」,他沉迷于山水,只要沉迷,都错了,为什么?一沉迷,明德就不能够彰显出来,迷的是你的明德。所以让我们明德显明出来,必须要持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