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解释
前面一节是「知所先之榜样」,这一节是「知所后之成案」。这个意思倒过来再说一遍,让我们对先后的次序更加的明了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这一段先从格物说起。前面一节说格物是讲的修行,修因;这里倒过来讲,物格,物格是讲证果,修因证果,这个物真正格了,一直到最后天下平了,天下平是天下太平,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世界实现了。
我们先来看朱夫子的解释,他在《大学章句》里面这样说到,「物格者,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;知至者,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;知既尽,则意可得而实矣;意既实,则心可得而正矣」,先看这一小段。他这里讲的物格是什么意思?物是物之理,宇宙万物的道理,格是穷尽,也就是完全通达明了了,所以说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,对万物的道理没有一桩、没有一样不明了。知至,知,前面我们有说到,是知识,知识要扩充,知识到了至这个地步,至是圆满。所以说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,就是我们所能够领会的、所能够知道的这些知识,都能够到达究竟圆满,就是所谓的无所不知的地步。知既尽,则意可得而实矣。朱子认为,一定要到这个地步,知识到了圆满,无所不知了。譬如说宇宙里面外层空间的哪一个星球上有什么原子、什么粒子,那个粒子是怎么个运动的轨迹,等等,这些全部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,这叫知既尽,尽是没有什么不知道的。这样子叫做意可得而实矣,你的意念才能到实实在在的地步,也就是到了诚意的地步。意既实,就是诚意之后,心可得而正,你才能到正心。然后接下来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就是顺理成章。
要知道这样的解释,让一般人听起来望洋兴叹,为什么?看来这辈子没有指望能够做到诚意正心了。至少我是不行,大概你们比我好一些,不过我想,你们也是有很大的难度,为什么?这里要做到对于宇宙所有的道理都得明白,所有的事物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了瞭,知无不尽,无所不知,到这个地步你才能有诚意正心,否则你的意就不诚、你的心就不正。你想想,这个事情大概除了佛以外、法身大士菩萨以外,佛以下的凡夫没有指望。所以这一点,确实朱子的见地不如王阳明、蕅益大师、印光大师的见地更加正确。
朱夫子又说,「修身以上,明明德之事也。齐家以下,新民之事也。物格知至,则知所止矣。意诚以下,则皆得所止之序也」。这里是把前面的这节经文做归纳。修身以上,是讲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这五条,这属于什么?明明德之事。这是对自己而言的,自明其明德。齐家以下,是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新民之事。这是对人,对一切民众,也让他们明其明德。一个是自己明明德,一个是帮助别人明明德。朱夫子把这两条分开来讲,他的观念中,明明德之事和新民之事是两桩事,不是一桩事。
王阳明先生在「大学问」这篇文章里面特别指出来,不可以把明明德和新民看作两桩事,它俩是一不是二。实在讲,修身以上,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也是一桩事情;齐家以下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也是一桩事情。修身和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它们不是四桩事情,是一桩事情。一桩事情圆满了,八桩事情都圆满,一即是八,八即是一,这个知见要圆融。
底下说,物格知至,则知所止矣。意诚以下,则皆得所止之序也。物格了,而后知至,用朱子的说法,是穷尽物之理之后,推极扩充自己的知识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,这时候知所止矣。知所止,前面有说到,这是讲志有定向,就是你立志了,这个志向是圣人的志向。这桩事情确实,如果说等到穷尽物理、无所不知的地步才能立志,那我估计孟子所说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,这话就说不通。为什么?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穷尽物之理、无所不知,难道他就不能立志?我们自己虽然知道很浅陋,虽然明白的道理很少,但是要先立志,然后读书,读书为了什么?读书志在圣贤。读书而明理、而扩充自己的知识,更重要的是明明德。朱夫子说,意诚以下,意诚以下是讲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得所止之序。这个所止,是止于至善,止于至善要有次第,循序渐进,这个是从诚意开始的,这是朱夫子的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