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

作者:曾子

《诗》云:“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,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;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;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。”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瑟兮僩兮者,恂栗也;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;有斐君子,终不

《诗》云:“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,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;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;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。”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瑟兮僩兮者,恂栗也;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;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

解释

  这节经文是引用《诗经》里面的诗句,继续来阐述「诚意必先致知」。这段主要是讲一个真正做到致知诚意的人的风范,这是从果报上来讲明的。我们先来看朱夫子的解释。他说到「《诗.卫风.淇澳》之篇」,这是说明本节经文的出处,这节引用《诗经》的经文是出自于《诗经.卫风.淇澳》这一篇。淇是指水名,是条河流,这是古代的一条河流。「澳,隈也」,隈就是讲水流弯曲的地方,叫做澳,也叫隈。通常我们看到河流有弯道,弯曲的那个地段就叫做澳。『菉竹猗猗』,猗猗叫「美盛貌」,这是指翠绿的竹子非常赏心悦目的样子。又说到斐,『有斐君子』的斐是「文貌」,孔子所说的「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」,这是从文貌来讲的,也就是他表面上的这种形相、这种威仪,令人看到之后肃然起敬,这是形容君子的那种形象。

  底下又说,「切以刀锯,琢以椎凿,皆裁物使成形质也」。这是讲『如切如磋』。切是指用刀或者锯子来切;琢是指用椎子或者是用凿子来进行雕刻,把物质(这个物质可能是玉石、可能是骨角这类的),把它裁割成所需要的那种形状。『磋』是指什么?「磋以鑢钖,磨以沙石,皆治物使其滑泽也」。磋就是指用那种像磋刀、像专门磋磨骨角铜铁这些物质的工具,这里说磋鑢钖,沙石是要磨。这是讲到一个磋、一个磨,都是为了使物品的表面更光滑。所以「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」,这是工人用各种刀具来雕琢器皿,或者是来凿刻、打磨,使这个艺术品能够更加的美观。

  朱夫子下面又说,「治骨角者,既切而复磋之;治玉石者,既琢而复磨之。皆言其治之有绪,而益致其精也」。对于雕刻骨角的这些艺术品来讲,用切、用磋,切是切割,磋是进行磋磨,使它成为一个好看的艺术品。我们有时候去参观文物博览会,或者是看到些现在的艺术品,有用骨做的,有用象牙做的,有用牛角做的,各种工艺品,看到真的是雕刻得非常的美观,艺术价值很高,这都是因为雕刻的工人细心的、一点点的去切磋。对玉石的工艺来讲,用琢、用磨,如果美玉不经过琢和磨,它就不能成为美观的艺术品,因此要去雕琢。那些粗糙的把它磨平、磨滑,慢慢的进行雕刻,而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,这都是因为精益求精的功夫。「治之有绪」,就是按照条理、按照规矩,逐步逐步的把它做成,而且要精益求精,功夫到了,它的艺术价值就能体现出来。用这些工艺品的制作,来比喻君子规范自己的行为、建立自己的德行也是精益求精。

  下面是说到『瑟兮僩兮』。「瑟,严密之貌」,这是讲到君子的仪容,他的举止严肃而庄重,就用这个瑟字来代表。「僩,武毅之貌」,武毅,就是威武刚毅的样子。赫和喧,『赫兮喧兮』,是说「宣着盛大之貌」,就是所谓的喧赫而盛大的样子。『终不可諠兮』,底下这个諠,「忘也」,就是忘记的意思。不可諠兮就是不能忘记。不能忘记什么?就是这位文质彬彬的君子,他的德行、他的威仪,使人永远不能忘。这是讲到《诗经》的经文,这段因为文字比较深,我们用白话把这段文字解释一下。「《诗》云:瞻彼淇澳,菉竹猗猗。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。有斐君子,终不可諠兮」。这段的大意是讲,看那淇水岸边弯曲的地方,绿色的竹子多么美好而茂盛。有位文采斐然的君子,他的治学、修德,如同切骨、磋角、琢玉、磨石一样精益求精;他的仪容、举止严肃庄重而威武刚毅、喧赫而盛大,这样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,使人永远不能忘怀。大概《诗经》的经文是这么一段意思。

  底下《大学》的经文是把刚才《诗经》一段文字当中一些关键词给我们做个解释。『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』。「道学也」的道,朱子解释为「言也」,就是说的意思。所以「如切如磋」这句话是讲什么?是讲「学」。学是什么意思?「谓讲习讨论之事」。所谓学,就是讲习古圣先贤的教诲,讨论如何落实古圣先贤的教诲,这些就是学。「自修者,省察克治之功」。自修是说「如琢如磨」。琢,就是要把一些多余的部分给琢掉、去除掉。磨是什么?把粗糙的表面给它磨光滑。这是比喻去除习气,那些不好的、多余的,我们要把它去除掉,让自己从粗糙变得光亮。就好像我们自性的宝珠,现在深深的陷在泥潭里面,污染很重,现在要去打磨,把那些表面的灰尘污染全部给磨掉,这是讲自修。自修包括两方面,一个是省察,一个是克治。省察叫觉悟,觉悟什么?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,这个非常宝贵,在佛法里面称为叫开悟。什么叫开悟?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叫开悟,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叫迷惑颠倒。所以有两种人他眼里自己没有过失,一种人是成佛了,圆满的佛,所有烦恼、习气都断尽了,他真的没有过失;另外一种人,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,他自己满身的过失自己看不到,还以为自己不错,很了不起,专看别人的过失,看不起别人,自己妄自尊大,甚至连老师、连圣人都不放在眼里。这种人在佛法里称为叫一阐提,也就是断了善根的人。这种人是没救的,为什么?迷惑极深,他不能够回头,完全没有省察的智慧。那是因为他被烦恼、习气深深的障覆住,所以智慧透不出来,他不能够反省、检点自己。所以修行,什么才能够说得上修行?当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是满身过失的时候,你这修行的功夫算是得力了。如果自己每天还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过失,要知道这是在退步,不是在进步。人没有真正成为圣人之前,怎么能说没有过失?明朝的袁了凡先生说得好,「一日无过可改,则一日无步可进」。这一天如果我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,这一天就没有进步,所以进步就是改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