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

作者:曾子

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
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
解释

  我们先看朱子的解释,他讲「心有不存,则无以检其身,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,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」。这是讲到心不在焉是什么意思,是心有不存的意思。心不在就是讲心不存在,所以他就不能够检点他的身,心是身的主宰,心都不知哪去了,身怎么能检点?所以就『视而不见』,看到好像没看到一样,听到好像没听到一样,吃东西都不知道味道,这是什么?能检点其身的那个心已经不在,这心就不正,所以身也就不修了。『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』,是讲身不能修,原因是心不能正。身不修是因为心不正,所以『修身在正其心』。所以君子必定是细密的检查自己的心在不在,然后把这个心敬以直之,让心摆在诚敬的地位上,直之就是心正之,这就是正心。这个心能长存,也就是诚敬正直的心长存,那么身一定能修。

  这是朱子对此节经文解释。连着前面一节经文,朱子判成这是《传》里面的第七章,是解释正心修身的。他在批注里面又说到,「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」,所以这节经文是承上启后,因为下面是讲齐家在修身,这里讲正心以修身,这是启下;那么承上,承接上面,所谓正心在诚意,这里正心而后修身。朱子又说,「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,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。然或但知诚意,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,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」。朱子这里说,前面讲到的诚意,诚意的效果是什么?做到了无恶而有善,所有的恶、所有的过错都没有了,内心里只有善,这个时候是诚意,意念是真诚的,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检查反省自己有没有正心。有正心,才能够检查我们的身能不能够修好。朱子认为,先有诚意,再有正心,再有修身。正心的作用,就在于检查自己的身有没修好的就把它修好,这是正心的作用。

  他说,如果只知道诚意,而不能够细密的检查自己的心正不正、存不存在。这个心就是讲到的敬以直之这个敬直的心,没了这个心,他说光有诚意,也不能够让自己的心正直,所以也不能够修身。从这里意思我们能体会到,朱子是把诚意、正心、修身讲成三个,他说诚意以外还有个正,所谓的正心,如果只知道诚意而不能正心,那身也不能修。那就说明诚意之外还有个正心,这分开来了。可是要知道,诚意、正心、修身它不能分,它不是说诚意以外还有个正心。能诚意,心就正,心一正,身就修了。所以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,乃至修身,它是一不是多,在表象上讲它有多个方面,一多不二。正心怎么来的?因为你有格物,格除你的物欲,格除你的烦恼妄想;你能致知,你能恢复你的良知,你能有智慧;你的意念真诚,你没有妄念,你看你的心不就正了吗,哪里还要从格物致知诚意以外找个正心?你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都做到,你的身当然也就修好了,哪有说格致诚正之外还要找个修身?这是我们对朱子解释有个正确的理解。蕅益大师解释这一段就很圆融,他把正心跟佛法里讲到的「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」对应来讲,所以他讲得圆融,他讲的道理极其深刻。

  这里讲的心,是指我们的第八识心,所以这里是心跟身合起来讲,叫心身合释。上次就「心不在焉」这节经文,我们学习了朱子的解释。我们再看蕅益大师的批注,「第八识体,本自无所不在,亦无所在。唯其受染法熏,持染法种,随彼染法所起现行,为视、为听、为食。面见闻知之妙性,遂为彼所覆蔽矣」。这是一小段。经文当中这个心是「第八识体」。蕅益大师告诉我们,第八识体这个心「本自无所不在,亦无所在」。本自就是本来就是这样的,自是它只有自己一个。这宇宙间万事万物可以说都有对立的一面,所谓相对论,就它都有相对的。唯独第八识体没有相对,所以称为本自。无所不在,说明它是遍一切处,整个宇宙、一切时空都是这第八识体变现出来的。所以,宇宙每个角落都有第八识体,就称为无所不在。

  「亦无所在」,这意思就更深。第八识体,这个第八识的体是讲我们的自性,自性本自清净,本来无一物,所以它没有一个所在的地方。有实体、有形相,才能够称为有所在,但是自性没有。正因为它无所在,才无所不在,假如它有所在,那肯定也有所不在的地方。像我们一个人,如果我们在这里,就不在那里,这是有所在,那肯定就不在那里,就有所不在。自性没有形相,六根都没有办法接触到,眼不能见、耳不能闻、鼻不能嗅、舌不能尝、身不能触、意也不能想,所以它没有一个所在的地方,它才能够做到无所不在,宇宙万有确实是它变现出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