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懥,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
解释
这里是一节的经文,这个小段有两节经文,我们先看这一节。朱夫子在《大学集注》里面对这一段解释说,「程子曰:身有之身当作心」。这个身有,就是『身有所忿懥』这个身,他说应该当作心讲,为什么?他也有道理,他说忿懥是属于心里面的情感,七情五欲,这里七情之一,所以这里应该是心有所忿懥,所以他说这个身是当作心来讲。有没有道理?有他的道理。可是如果你读了蕅益大师的批注之后,你会觉得这段原文用身还是更好,这个道理我们后来讲蕅益大师批注的时候再说。
朱子对这段有破字释词,确实朱子对于原文的训诂,也就是破字释词,解释词句的意思这方面最为精辟。我们在讲的时候,顺便把这些个别词句的意思带入进去讲就好。朱子说,「盖是四者,皆心之用,而人所不能无者。然一有之而不能察,则欲动情胜,而其用之所行,或不能不失其正矣」。朱子说的四者,就是经文里讲到的忿懥、恐惧、好乐、忧患。这个忿懥就是愤怒、生气。他说这四种情感都是心之用,我们心里头的一种作用,每个人不能没有的,既然是身为人,自然会带着七情五欲,这是对于普通人而言。朱子说,如果一有这四种情感,而不能够觉察、不能够克制,就会欲动情胜。欲动就是生起欲望,也就是执着,情胜也是执着,他用的是七情五欲。因此心之用,心的作用就失去了正,就变成偏邪。换句话来讲,人心里如果有愤怒、有恐惧、有好乐,好乐就是你喜爱的、你所贪爱的,还有忧患,你忧虑,这样心的作用就不正。
所以朱子这里劝诫我们,要使心正,必须要控制自己的这些七情五欲。七情是所谓的喜怒哀乐爱恶欲,这里《大学》用这四种情感来代表。朱子在另外的文章里面说到,「人之一心,湛然虚明,如鉴之空,如衡之平。以为一身之主者,固其真体之本然。而喜怒哀惧随感而应、妍媸俯仰因物赋形者,亦其用之所不能无者也」。我们看到朱子的解释,没有说喜怒忧惧的情感要把它断除掉,只是你把它要控制得很好,不要让自己的心失其正就可以了。
朱子这里讲人的心,他讲是一心,一心是什么意思?心里没有妄念、没有七情五欲的时候,这叫一心。这个时候湛然虚明,湛然是清澈的样子,心原本是清净的;虚,里面是空无的,也就是说心中没有妄念、没有欲望;明就是觉悟,它是清净的,它是觉悟的。如鉴之空,如衡之平,就好像一面镜子,还没有照物的时候,里面是空的;像秤子、天平,这是衡,没有放物体在上面的时候,它本来是平的,它没有偏颇,它没有污染。这个心,如果能够保持清净本然、虚明洞彻、觉悟的这种心,这个心就是明德。用它来做身之主,这是用智慧而不用烦恼(感情是烦恼),这个便是回归到真体本能,也就是你回归本性本善。
可是人不能老是这样,这是朱子认为,他觉得喜怒忧惧这些情感是会发生的。什么时候发生?如果有境界现前的时候,它就发生了;如果没有境界,像镜子它没有照物的时候,里面是空空洞洞的,天平没有放东西的时候,它本身是平的。他说人的本心是这样,可是现在镜子照物,这一照就有喜怒忧惧随感而应。照到顺境善缘我们就生欢喜心,照到逆境恶缘就生忿懥,有好乐、有忿懥;遇到不顺心的事情、可怕的事情,就有忧患、有恐惧,这些七情就会产生。但是朱子没有主张把这七情断掉,可以用,只要能够「随感而应,妍媸俯仰因物赋形」就行了。这什么意思?就像镜子照物一样,照的时候很清楚,善的境界现前你可以生欢喜,可是你不能够执着在这欢喜里头,如果那件事情离开,马上欢喜心也就放下。境界现前,我们可以随感而应,应是我们七情应出来的;但是境界离开,我们也随感,随着这个境界消失而消失。所以看到妍媸俯仰,妍媸是说镜子所照的各种样的花草树木,好的、不好的,这是用妍媸来代表,就是照到百花,生起情感,那是什么?因物赋形,由于物发生了,所以你的情感现前。俯仰是指天平上讲,放的物体不同,天平就有俯仰。这些都是属于心之用,不能没有的,只是我们不要老住着在这上面而失掉正就行了。也就是朱子这里讲的,你要能够省察,不能够迷惑在里面不知省察,就随着七情五欲去了,心就会失去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