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此谓知本,此谓知之至也。
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此谓知本,此谓知之至也。
解释
朱夫子这里解释,他主要给我们破字释词,这个意思是接着上面下来的。这个「本」,朱夫子也说了,「谓身也」,他也说出来,这是身。这里讲到所厚,『其所厚者薄』,这个所厚的是什么?家也,也就是说,朱夫子也认识到修身是本。如果身不修,那治国平天下之事也不可能做到。治国平天下,这是末,本乱了,末要治,这是不可能做到的,『否矣』,否就是不可能。所以,所厚的应该是我们的身、家,所薄的应该是国、天下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「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」,如果把跟我们切近的身、家看得不重要,而高谈所谓的治国、平天下,没有这个道理。
过去,我们师父上人带着我参加不少的联合国和平会议,会见了不少的国家领导人、和平的人士、宗教的领袖,我们在会上听取他们的报告,他们也讲得头头是道。这些都是专家学者,世界一流人物,他们也大谈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确实都让我们啧啧称叹,现在我们讲要和谐世界,他们道理都懂。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这和平会议,你看联合国建立这么多年,它是一九四五年建立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一九七0年代建立的,到现在都是几十年了,这个世界有没有和平?好像这个会愈开,世界愈乱,什么原因?《大学》里面这句话就给我们把原因点出来,「其本乱,而末治者否矣,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」。假如我们倡导和平的人士自己身没有修好的话,要谈治国、平天下,那是空谈。自己还放不下名利,放不下欲望,就不能格物,就不能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你身怎么能修得好?身不能修好,家也不能齐。如果看到这个家里都不和,甚至夫妇还闹矛盾、闹离婚,父子、兄弟、夫妻关系处理得很不和谐,身不修、家不齐,何以能够和谐世界?所以这是未之有也,没有这个道理。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先休息一下,谢谢大家。
尊敬的诸位大德,大家好!我们继续来学习《大学》。刚才讲到「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;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」。刚才我们提到,现在大家都在关注如何真正构建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,《大学》里面就告诉我们,要以修身为本。如果这个身,这个本没有修好,我们想要齐家、想要治国、想要平天下,这是不可能的。因此我们学贵立志,立志什么?治国平天下、成圣成贤,先从修持自己下手,自己的品德要提升,自己的欲望要克制,深入学习圣贤教诲。不仅要学,而且应该为人演说,演是表演,先表演出来,然后再说。表演什么?就把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为大家表演出来,做个好榜样,然后你能齐家,这齐家是讲你周围的人。
在古代,家是个很大的团体,甚至有五代、六代同堂,明朝郑濂的家是七代同堂,有一千多口人。这一个家上下都能和睦,这是齐家。而齐家是什么?家里每个人都有这分责任。古人所说的,「作之亲、作之君、作之师」。亲、君、师,这是三种角色,三种角色是一,一个人来表现,什么人来表现?当然首先是家长,一家之长。他要表现出亲,亲是什么?他是做父母,像关怀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怀每一个人,爱每一个人。爱人就不会讨厌人,就不会埋怨人,不会看这个人的错误而揪住不放,就能够宽容人,就能够用爱心帮助别人改过自新,去感化人,这是「作之亲」,关怀照顾身边的人。「作之君」,君是领导,你要做这家里的领导,带头,带头是什么?要带好头。要知道,自己一举一动都有个示范的作用,都要想到我把这个家是往哪个方向去带。有这分责任心,自然就能够处处谨慎,这也是你爱心的体现。「作之师」,师是老师,你要教导家里的人。如果看到有人不对了,不是去埋怨,不是一味的批评,而是应该启发他、帮助他改过。这是一种爱心,不是那种人我是非的心,自己要做个好样子,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,身教、言教。家里是不是只有家长才是作之亲、作之君、作之师?当然不是,每一个人都如此,都有这个使命,去关怀照顾每一个人,这是作之亲;给大家带个好头,这是作之君;用身教用言教带起好家风、好学风,这就是作之师。
家如是,国亦如是。所以这里讲的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。庶人他是不是要作之君?也是。是不是也要作之师?也是,总是从自己格物致知下手。所以我们学了圣贤之道,立志成圣成贤,就要先从修持好自己下手。譬如说,我们自己待人接物处事都有条不紊,你就能够有能力治理一个公司、治理一个地方,甚至治理国家,这是所谓修身而后齐家、而后治国。如果你自己都搞得乱七八糟,看到你的房间一片混乱,你的办公室一片混乱,东西都没有摆正地方,自己都没管理好自己,怎么去管理大众,怎么可能去齐家、去治国、去平天下?